葡萄牙人之鐘愛葡萄牙語可謂登峰造極。有人說,這與葡國公民言必稱航海大發現的那種重歷史、重民族情感的國民心理密不可分。葡萄牙人的國語情結已經成為一種給人以強烈印象的文化現象。 1993年11月,頗有名氣的英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戈爾丁到里斯本講演。這位文學巨匠抵達那天,里斯本的報刊紛紛報道,滿是溢美之辭。演講時,古本江基金會的大廳中座無虛席。
不知哪位聽眾當場請教講演者可否評論一下葡語文學。未料英國文豪直言相告:迄今從未讀過一本葡語作家的著作。頓時滿座愕然。71歲高齡的戈爾丁覺察不妙,旋即懇言“深表慚愧”。次日,里斯本新聞媒介便大書特書“諾貝爾獎得主竟不讀葡語文學”云云。恭維話語找不到了,報道的熱度驟然降溫。
葡萄牙人視語言為“民族的身份證”、“國家的標識符”,一點兒也含糊不得。,歐共體成員國財政部長在英國愛丁堡開會。這種會議一般只使用英、法、德三種工作語言。但會議伊始,葡萄牙財政部長居然發現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也有同聲傳譯,于是立即向會議秘書處提出嚴正抗議,并宣稱:如意語和西語可算例外,那葡語是兩億多人的語言,豈能不是例外?11995年初,法國在歐洲聯盟內部提出一項建議,要求減少布魯塞爾各個信息中心所使用語言的語種。根據該建議,葡語將被淘汰,而只保留法、英、德、意、西五種語言。此建議遭到葡萄牙朝野一致的激烈反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涉及到國家主權和民族特性的語言之爭,在歐洲聯盟內部越演越烈。
長年遷居國外的葡萄牙僑民,對其母語也仍一往情深。1993年,法國國際電臺決定停止其以葡僑為對象的葡語廣播。此消息一經宣布,在法葡僑便群起反對,甚至還請來當時的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替他們向法國政府游說。法國國際電臺據理力爭:葡僑聽眾多已與法國社會融為一體,聽法語廣播理該心滿意足,葡語廣播實無必要。葡萄牙僑民從法國各地發出的數千封抗議雖未奏效,卻也著實把國際臺鬧得好一陣不得安寧。
葡萄牙人對自己語言的熱愛還傾注于葡語的海外教學事業中。葡萄牙駐外不少使館和領館都設有葡語教學協調官。該官員代表政府對駐在國的葡語教學進行指導、促進與協調,負責管理葡方派出的葡語教師。此外,每年都在里斯本舉辦國際葡萄牙語及其海外教學研討會,有時一年之內就舉行幾次這樣的活動。與會者除葡國外,還包括葡語國家和其他國家的代表。葡政府每年撥款4 000萬美元支持海外官辦葡語教學。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