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產品是否一定要追求與原文的效果相似,立足于翻譯實踐的部分翻譯理論家們的態度是否定的。賴斯和弗爾梅斯在贊成奈達的功能翻譯理論的同時,指出了在翻譯實踐中有時不可能實現功能等效,而且有時也不該追求功能等效。“翻譯被認為是譯者的一種(不僅是語言方面的)復雜的跨文化交際行為(這一重要作用在這里終于得到了承認)。交際的目的——視翻譯任務而定——是進行功能等效翻譯或者功能不等效翻譯。” 影響翻譯等效的因素主要有:原文意圖、翻譯目的、譯文讀者、篇章內容、篇章類型。當原文意圖和譯文的不一致時,譯文讀者群和原文讀者群因文化、知識面等因素對篇章的理解不同時,或者原文的篇章類型和譯文的不同時(例如詩歌體翻譯成散文體),雙方讀者在文化價值觀方面差距懸殊時都無法達到功能等效的翻譯。諾爾特(Nord)也區分功能等效和功能不等效的翻譯,她指出:因為目的國的文化或譯文讀者沒有相應的知識,目的語不能滿足原文的功能。·諾爾特稱其為功能不等效的翻譯。施萊伯把功能不等效翻譯類型進一步細分為固有型和目的型兩種。
固有型功能不等效翻譯包括:
1.空間不等效:法庭上的辯護詞一旦離開了法庭就失去了固有的功能,在其他場合把辯護詞翻譯出來就沒有辯護作用了;母親的搖籃曲只在特定的場合才有催眠作用,而舞臺上演唱的搖籃曲只是藝術欣賞,如果翻譯成外語就更沒有固有的功能了;
2.時間不等效:主要見于演說和鼓動性篇章。二次大戰時期,希特勒歇斯底里的講演當時曾引起萬眾歡呼,今天讀起譯文來無論如何也引不起讀者相同的共鳴;
3. 受眾視角產生的不等效:一位地質科學家在讀一篇北極探險翻譯小說時,他很可能因為關心書中對地理、地貌的描述而忘記自己是在讀一篇小說。把格林童話作為大學文學專業的必讀內容編入世界文學課程的教材中,它的讀者不會把它單純作為故事去欣賞它,而是用文學理論的眼光去分析它的技術內容;
4. 受眾因素產生的不等效:由于出發語的文化和目的語受眾的文化在意識、信仰、知識水平、風俗習慣以至思想感情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而不能達到等效翻譯。譯文受眾無法接受或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圖,主要表現在文學作品中,例如圓月對中國人象征著團圓和吉祥,在歐美國家無論如何也獲得不了相應的聯想效果。
5.目的型不等效:翻譯的目的性是決定等效或不等效翻譯的主要的判據。目的型功能不等效是譯者根據翻譯委托人的要求,制定翻譯策略。在這里要分析翻譯目的與原文作者的目 的是否一致。譯者在接受一項翻譯任務時,原文的功能可能和譯文的功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以上就是“德國翻譯功能不等效現象"的相關介紹,如果您想了解“德語學習班”的信息,請直接點擊右側在線咨詢,網絡預約還有更多驚喜。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