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德國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無論多么繁華的都市,都是靜悄悄的。為了解德國城市減少噪聲的經驗,南京德語培訓小編走訪了今年剛被聯合國環境署評為“世界十大最適合人類居住城市”的法蘭克福和慕尼黑。
“消聲混凝土”噪聲小
法蘭克福是歐洲的金融中心及交通樞紐。周圍有20多條公路主干道。可是當記者駕車靠近城市的時候,感覺公路上的噪聲卻越來越小。這是為何?德國聯邦交通局聲學專家巴托博士說,因為這些路段鋪設了一種“消聲混凝土”,“吞食”了車輪滾動時發出的聲響。這一技術利用了聲學上“微孔吸聲”原理:利用路面上的微小孔隙,消除輪胎在路面上滾動時發出的聲響。
公路噪聲低的另一措施就是廣設隔聲屏障。巴托博士說,德國境內已經設置了超過600公里的隔聲屏障。根據高架路沿線與居民住宅距離的遠近,隔聲屏障分成2米、4米等不同高度,采用具有吸聲和反射兩種功能介質做成的新型噪聲防護屏,大大降低了車流噪聲對居民的影響。另一種“屏障”是天然的,就是喬木灌木結合綠化林帶。
此外,德國環境部1974年就規定了公路交通噪聲公害的極限值,并把車輛噪聲檢測列入每年的車檢,迫使汽車廠家改進汽車噪聲的工程設計。
飛機場是巨大的吸聲器
長期以來,飛機噪聲一直是困擾城市居民生活的難題。常規客機的噪聲一般都高達90分貝左右。為此,記者拿著分貝儀,來到法蘭克福機場附近的一個住宅區,測試了飛機起飛時的噪聲,結果是不到60分貝。
機場高級工程師黑格爾先生告訴記者,德國明確規定機場區噪聲需低于65分貝,住宅區夜間噪聲不得高于50分貝。機場周圍住宅都安裝了最先進的隔聲設備。在降低飛機噪聲方面,德國主要還是靠改進飛機制造技術,減少噪聲源。如,把飛機的發動機置于飛機機身的上端;改進起落架,飛機著陸前盡可能推遲放下飛機起落架的時間;改進渦輪風扇發動機的高分流率,在飛機發動機上加裝半徑較大的風扇。歐盟從去年開始實施飛機噪聲新標準,德國淘汰了噪聲過大的客機。德國大氣與空間研究所的海姆特教授就機場整體環境設計,向記者說明減少噪聲的措施。如,通過“環流聲場設計”原理,把飛機場設計成一個巨大的吸聲器。空曠的大海、廣袤的原野、茂密的森林,都是非常好的消聲器。
河水減弱振動波
隨著城市越來越多使用軌道交通系統,由此產生的“振動噪聲”也越來越大。慕尼黑大學振動聲學專家君特教授認為,減少“振動噪聲”可以采用如下措施:一、采用壽命長、穩定性能和抗振性能良好的重軌,并應盡量采用無縫線路,消除車輪對軌道接頭的撞擊;二、減輕車輛彈簧承受的重量,避免車輛與軌道產生共振;三、地鐵要適當增加埋深,輕軌系統采用高架橋梁,產生的振動小;四、合理設計跨度和控制自振。德國在研究新型的彈性軌枕和復合軌枕,以減小沖擊力。此外還要充分利用振動波的天然屏障,利用各種“緩沖器”,如河流、喬灌結合防噪林帶、防振柱、高大建筑物等。
晚10點后自覺靜音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德國城市居民很會“對付”噪聲,很多消聲建材產品因此走俏。如,用百分之百天然木質纖維和紙漿加工而成的“吸聲墻紙”,用在室外可減少城市噪聲,用在室內可提高音響效果;用陶土、火山灰及其他特殊材料,經1280度高溫燒制成的“吸聲瓷磚”,具有高吸聲性能;“交錯開啟式雙層窗”,在不妨礙通風換氣的情況下,可降低10分貝噪聲;“浮筑樓面”結構采用彈性學原理,使樓下鄰居免受噪聲干擾;木材混凝土,用“蜂房”和錐體搭建而成的新墻,能夠將噪聲降低17分貝等。
德國環境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關于降低噪聲,德國有完備的法律法規,比如,噪聲超標的企業一律遷出城市;施工單位不僅要噪聲值達標,施工時間也有嚴格限制。除了周末,城市居民晚上10點后不準在家里大聲講話、放音樂、搞聚會,否則鄰居可以起訴。即使在周末,搞聚會也要征得鄰居同意方可舉行。
在所采訪的城市,當地居民留給記者的印象很深刻,無論在街頭,還是在商店,每個人說話聲都很輕,生怕影響別人。
一位德國居民對記者說,一個人的文明素質往往體現在日常小事上,自覺在公共場所保持“靜悄悄”既是遵守社會公德的要求,也是公民文明素質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