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de Cannes)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也是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意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并雄。法國戛納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云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每年5月在法國海濱小城戛納舉行,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和1950年因經費原因停辦,1968年因為“五月風暴”而被迫中斷外,截至2010年已舉辦63屆。2011年5月11日,第64屆戛納電影節在戛納電影宮開幕,紅地毯上星光燦爛。陳可辛導演電影《武俠》將在午夜放映單元亮相。
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后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華語獲獎: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葛優成為首位華人戛納影帝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洩》,入選影展競賽單元,王家衛并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2000年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獲得最佳藝術成就獎,梁朝偉憑此片榮膺戛納影帝,姜文的《鬼子來了》獲得評委會大獎,楊德昌的《一一》獲得最佳導演獎。
2004年張曼玉以法國電影《清潔》獲得戛納影后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