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日語產品說明書的翻譯,首先要注意的是其中的專業術語,這是與對它們的理解與翻譯的成敗息息相關的。因此,翻譯人員對自己工作領域的業務知識、中日w文的相關詞匯必須勤于學習、求教,以備不對之需。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產品的行業屬性不同,即便是同一個術語也有不同的翻譯。例如日文的“歪”一詞,日常生活中是“歪斜”之義,而在機械方面是“變形”的意思,在電子領域卻是指“失真”或“畸變”;再如“グート”在日常生活中是“門,出入口”,在鑄造和化工領域是“澆口”,在水利工程中是“水閘”,在機械領域是“鉗口”,在電子技術領域是“門脈沖、傳通電路、柵極”等。因此,翻譯術語時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定適當的詞義,否則就容易說外行話。
日本產品的某些部分的表述有時會用到外來語,它們多來自英語,少部分來自其他語言,翻譯時要根據文意保持與原文的譯名一致。如“カトル”這個詞,英語拼寫是“Castor”意為“雙子座α星”,荷蘭語拼寫是“kastoor”意為“海貍”,德語拼寫是“Kastor”意為“調味瓶”。另一個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來自同一個語種,也會因為原詞的拼寫不同而使得中文意思大相徑庭、如“バシク”原詞拼寫為“all-back”是“背頭”.拼寫為“back”是“背部,后衛”,拼寫為background”是“后景,背景,遠景”等義,拼寫為“backhand stroke”是“反手球”等義,拼寫為“buck”是“鞍馬”之義。這時的翻譯就要仔細求證,不可馬虎。
無論日文還是中文對產品的說明均要求明確和簡潔。但因為中日文的表達方式和用詞用語有異,所以在翻譯上有時就會出現日文說明書簡潔而譯文卻顯繁冗,或是日文仔細而譯文卻顯得過于簡短而令人費解。這時,需要翻譯人員靈活處理,是增詞還是減詞,是意譯還是直譯,都要根據說明書的具體內容和文章脈絡做適當判斷,盡可能做到等價翻澤。
在翻譯產品說明時,譯名一定要統一。在同一個產品說明書里,不能把同一個物品或結構名寫出兩種譯法。還有在翻譯時,一定要做到一絲不茍,細致入微。在譯文中對一些數據、符號、圖表等需仔細核對、以翻譯無誤。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