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學上,清音和濁音是有一個衡量標準的,這個標準叫做噪音起始時間,即聲帶是在除阻(解除口腔中的阻塞或障礙,開放氣流通道)之前振動與否*若不振動,是清音,若振動,是濁音。
而送氣音和不送氣音則是漢語中常出現的。因為漢語中的輔音大都為清音,即使我們作為潔濁對比的[t]和[d]、[s]和[z],其真正的區別并不是聲帶的振動,而是依靠判斷除阻后有沒有較強的送氣,因此被稱為送氣音和不送氣音。
因此,中國人對于日語發音的清濁迷惑,總是發生在か、た、ぱ三行假名發音上。由于[k]、[t]、[p]三個送氣音發音時送氣量大,發音較生硬,所以。不送氣的清輔音”和“濁音”聽起來會就非常相似,這就是迷惑我們的原因所在。日本人在學習中文的時候,也經常分不清漢語里的“肚子”和“兔子”,這與我們遇到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
對于解決的方法,很多人選擇了相信自己的耳朵,進而把所有的かたぱ三行假名都發成濁音,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用送氣音來代替清音,會使說話人顯得情緒亢奮,語氣激動,聽起來像是吵架,很不符合日語輕柔的特點,尤其是女性,會給人強硬的感覺。此外,不送氣音來代替濁音會使日本人聽這些音感覺像是“清音”,可能會對你的表達產生誤解。
好的方法還是放輕松,多聽多練,老老實實地按照規則發音。熟讀下面的對話,也許對你的清濁音發育會有幫助。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