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語和漢語語序差異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學習下: 語言學界一般認為,在一個句子中動詞謂語是核心成分,這也是層次分析法為什么能夠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析方法的原因和依據,也就是說動詞謂語是句子中重要的成分,而賓語則被認為是補充成分。這也是有根據的,因為我們發現只要看到動詞,我們就基本能夠判斷它可能攜帶哪類詞作為賓語。例如:“他近寫了 。”到“寫”為止,我們可以推測出賓語不外乎可以寫的“書”,具體化一點就是“小說”、“論文”等。從這個例子我們發現動詞確實應該在一個句子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從作為中心的動詞和作為附加成分的賓語的位置看起來,漢語動詞位置靠前,因此核心意思常出現在句子前面,而韓語的動詞位置靠后,因此核心意思常出現在句子的后面。對于單句來講,漢語的話語中,因為動詞在句子前面即出現,因此聽到一半就能基本判斷說話者的意思,但是韓語由于動詞常在句子后部出現,所以要聽到后面才能基本判斷說話者的意思。前面提到的韓語的輔助成分也是常常出現在動詞的
后面或句子的后,這些輔助成分對一個句子的肯定或否定以及時態等都起了決定作用,因此聽者要到句子后才能判斷出說者的立場態度等。
而這個特點也可以投射解釋到韓漢復句翻譯時前后兩分句語序的問題上。即漢語的核心意思常常放在前一分句上,而韓語的核心意思常常放在后一分句上。因此,在進行成段翻譯時,常常要對前后分句的位置進行變換,這樣才能翻譯得準確自然。
對同一段原文,不同譯者會有不同的翻譯,但是一個基本準則就是要盡可能符合原義。但是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并不是按照原文的順序進行翻譯才是符合原義的,特別是像漢語和韓語這樣語序有很大差異的語言,漢語是核心意思靠前的語言,而韓語是核心意思靠后的語言。因此在翻譯時要適當地變換語序,這樣才能在翻譯時做到既符合原文本義又準確自然。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