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為貴”是我國的古老道德遺訓。其實在德國,也非常崇尚“和為貴”,下面就例舉幾個例子: 1.商店里面無爭吵在德國多年,我進過很多商店。在商店里,我從未遇到過顧客與店員、店員與顧客發生爭吵,甚至指指點點,握拳捋臂,瀕臨干仗的情況。即使顧客退換東西,店員也不是“彈眼落睛”粗嗓門,或拉長了臉,一臉難看。
2.汽車讓行人國內汽車對行人的態度,大家或許都有切身感受。行人對汽車只有避讓的份。可在德國,行人即使走錯路錢,或亂穿馬路,小汽車主人往往會停下車來,讓行人走過馬路,或在車里伸出手來做個請走的動作,或側一下頭讓行人先走,從未有“開車的”伸出頭來破口大罵“找死啦”、“活膩啦”等情況。這里就有一個“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觀念問題:擁有小汽車并不高人一等。
3.乘車有摩擦而無爭吵德國也有公共汽車,而且還有我國早已絕跡的有軌電車。盡管平時乘車的客人不多,但上下班時,節假日,乘客還是不少的。車上乘客不能說多,但已達到了“滿”的程度。,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時間。因此若說乘車在這里沒摩擦,那是不可能的。但乘客“和氣”當頭,也就化“有”為“無”,皆大歡喜了。
4.熱情待路人在異國他鄉,行走外出,問路討訊是家常便飯,所遇的德國人都非常熱情,詳細指點,有的甚至陪伴我們去找去尋。或許,有人會認為因為我們是外國人才受此厚遇。這種想法是不了解情況的結果,德國的情況不同于我國,那里近幾年來正在漸漸升起仇外、排外情緒,對外國人談不上“卑”的問題。熱情待路人,只能是道德觀,處世觀的一個反映,只能是“和為貴”的一個反映。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