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漢語和西班牙語中動物詞、植物詞、顏色詞等三類極具代表性的詞匯文化涵義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漢西兩種語言中存在許多文化涵義相同的詞匯。然而,在漢語、西班牙語中,文化涵義不同的詞匯則占據著相當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地理環境
西班牙地處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東、南瀕臨地中海,獨特的地理環境,使西班牙的漁業、海運都非常發達,早在15世紀,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便享譽全球,因此西班牙語中許多詞匯都與海產、海運有關,如rémora本是一種鯽魚,長有吸盤,常吸附于大魚的腹部或船舶的底部,古人認為這有礙船舶的行駛速度,于是便有了障礙的意思,“ser una rémora”便指“充當障礙、絆腳石”。中國以陸地為主,經濟也是以農業為主的,因此許多諺語、俗語都與農業或者節氣有關,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麥苗蓋上雪花被,來年枕著饃饃睡”,等等。
(二)歷史典故
中國歷經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統治階級在語言和思想意識上禁錮人們,卻也豐富了我們的語言,比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便是源自宋朝州官田登的典故。田登因忌諱百姓說“燈”(登)字,便把正月十五“放燈”的習俗改為“放火”,故而有了這個成語。西班牙語中也有許多與歷史典故有關的短語,如“pasar la noche en blanco”便是源自古代西班牙騎士團的典故。騎士在受封的前一夜必須穿白色長衣,守護自己的盔甲和武器過一夜,大多數人還要將自己的身體洗凈,以表示他們將帶著純潔的肉體和靈魂加入騎士團,后人據此便用穿白色衣服過夜這句話來形容人一夜沒睡。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不同也是漢語、西班牙語詞匯文化涵義存在差異的重要原因,比如西班牙數字文化便與天主教關系密切。中國文化中的禁忌數字“4”和“7”在西班牙文化中都是吉利的,分別象征著世界(世界有四方)和圓滿(上帝用七天創造了世界)。而中國文化中認為非常吉利的“666”在西班牙文化中被認為是魔鬼的數字,要避免使用。此外“Dios”、“Diablo”等宗教詞匯更是西班牙語習語中的高頻詞匯漢語中有宗教色彩的詞數不勝數,如三生有幸、六道輪回、無事不登三寶殿便是佛教用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則是道教用語。
(四)風俗習慣
漢語、西班牙語詞匯文化差異的另一原因便是兩國風俗習慣的迥然不同,如前文提到的中西兩國婚喪嫁娶時的服飾顏色差異便是好的例子。中國和西班牙有著不同的節日慶典,與此相關的詞所蘊涵的意義也不同。春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有俗語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形象地描述了中國人準備迎接新年的熱鬧場面。西班牙的復活節(Pascua)是非常重要的節日,“más alegre que unas pascuas”便 是 歡 天 喜 地 的 意 思。
漢語和西班牙語詞匯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對兩種語言詞匯文化涵義的對比分析,不僅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詞匯的內涵,而且更能使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和西班牙的文化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某個詞的理解和運用往往有很大差異。中國文化中普遍認可的言語行為可能在西班牙文化中不被承認,而西班牙文化中認為是文明的適宜的言語也許在中國文化中又被認為是落后的、無禮的。因此,文化學習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部分。語言學習者要將自己置身于語言所屬的文化氛圍中,才能真正領會詞匯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從而正確地使用語言以進行跨文化交際。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