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CharlesOiler提出詞的使用頻率與文體風格有關。同一個理論曲線(或平均曲線)比較,一部文學作品包含的不同詞的數量(V)同作品的詞匯總量(N)的偏差構成一個文體風格現象。通過對比,可以知道一位作者或一部作品的詞匯是否豐富。這篇法語的詞匯計量用于作品分析,希望可以讓親們了解更多的關于法語詞匯的知識。 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分析,傳統方法有很大的隨意性,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對于同樣一部文學作品,常常眾說紛紜,令人莫衷一是。例如,對于法國現代詩歌創始人波德萊爾(CharlesBeaudelaire)的詩.
布呂諾(Charles Bmneau)在他所寫的Petitehistoire de langue francaise一書中,將波德萊爾與馬拉美(Mallarme)、蘭波(Rimbaud)、拉福格(Laforgue)相提并論,認為他們是“頹廢”風格的代表,斷言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使用的是“新語言”而佩爾(Henri Peyre)在Connaissance de Baudelaire一書中說:“毋寧說波德萊爾是一個落伍者,而不是革新者。”
而瓦萊里(Valery)則強調波德萊爾的“古典主義”;他的所謂“古典主義”指的是清晰的結構、純粹的語言、對形式的推崇等。 可見,采用主觀主義分析方法,文學批評家的意見經常是很不相同的。后來,詞匯計量的應用使我們對波德萊爾的語言有一個比較客觀、比較準確的認識。
關于“法語的詞匯計量用于作品分析”的講解,小編就給您講到這里了,如果您想更深入的了解并有參加“南京法語學習班”的計劃,趕緊聯系我們吧,網絡預約還有更多驚喜喲。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