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堡位于德國黑森州的中部,周圍山巒起伏,若隱若現,城內草坪如織,綠樹成蔭,一條清澈的拉恩河蜿蜒流經馬爾堡城。這里沒有大工廠的嘈雜,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活力;這里沒有隱居地的孤獨,卻充滿著遠離塵囂的寧靜。如此清新秀麗的風景和生活環境很容易使人想起詩情畫意一詞,或許這便是許多年輕人選中馬爾堡為其就讀之地的原因吧。在這座只有近80 000人口的小城中,學生人數卻多達18 000名,教職員工也將近有7 000人,粗算一下,在校師生員工的總人數可占全城總人口的近113,怪不得上個世紀的俗語--“別的城市有所大學,馬爾堡就是所大學”能夠一直流傳至今。這也正是馬爾堡大學城今日好的寫照了。 馬爾堡大學全稱馬爾堡菲利普大學,是所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成立于1527年。1977年,在學校建校450周年之際,德國聯邦郵政局特地發行了一枚郵票以表慶賀。郵票上的人頭像威儀凜然,這正是馬爾堡大學的創辦者菲利德國名校風采普侯爵(hndZraf Philipp)。當時,由馬丁·路德(MartinLuther)倡導的宗教改革在黑森州開展得如火如茶,就是在這一改革趨勢的推動下,一向被眾人稱為“慷慨仁慈”的黑森州侯爵,當時年僅23歲的菲利普下令在馬爾堡成立一所新教教會大學,這也是全德國所新教教會大學。1527年7月1日,馬爾堡的“綜合學業”在城里的修道院中開始了節課,當時的大學只有11名教授和84名學生,大學的宗旨是“傳播基督教教義,調教無知百姓與培養神職人員和官員”。由此可見,神學院的位置在馬爾堡大學舉足輕重,除此之外,創建之初的大學還有法學、醫學和哲學三大經典學科。
斗轉星移,歷史變遷,在初的300多年中,馬爾堡大學一直沒有太大的發展,這和諸侯割據、連年戰爭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鐵血宰相”俾斯麥完成德國的統一大業之前,即在19世紀70年代之前,黑森州的領土被劃分成4個侯爵和公爵領地、1個伯爵領地和1個自由城市法蘭克福。美麗的黑森州被分割得四分五裂,猶如一塊完整的地毯被分成了若干塊。各種割據勢力勢均力敵,大家為了土地、財產和權力你爭我奪,斗得死去活來,連綿不斷的戰火給經濟、文化教育事業都帶來了重大損失。在此期間,處于穩定時期的馬爾堡大學的學生人數可達300人,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校學生可能只有30人。雖然學生人數起起落落,波動很大,但馬爾堡大學一直得以保留著大學的身份和地位,也還算是幸事一樁了。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