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當今的世界,就是珍惜時間,講究效率的世界。但西方人是如何珍惜時間、講究效率的呢?我覺得看看德國人的時間概念,便可知一二了: 很多在大學里工作的教授、助教和職員,人人胸前衣袋里都裝著一本手掌大小的記事本。在這本本子上,一個月之內的時間安排,有些什么約會,有些什么要辦的事,哪天干什么,上午、下午,晚上有什么安排,甚至幾點到幾點,都寫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有的記事本竟然“儲存”了二三個月之內的活動安排,真可與一架小電腦相媲美。有,我邀請海德堡大學翻譯學院的一位教授到我住處吃中國菜,他聽了之后,嘴里一邊道謝,一邊用右手伸進左胸前口袋里掏出一本綠皮小本本,沙沙幾下,匆匆翻了幾頁一瞥,然后說:我接受您的邀請。邊說邊用筆在上面寫了幾個詞。這就好比他把邀請的信息存入了電腦。
大學生也有這樣的本子,但他們用得更多的則是記事牌,他們在宿舍房間的墻上搞一塊50公分見方的硬紙板或木板,上面用大頭針釘滿了大大小小的紙片,紙片上是密密麻麻的字,有的寫了某月某日幾點有什么約會,有的寫了什么時間想干什么,有的寫了一個月內想做的大事,有的是記的賬,借出的錢,欠人的賬……反正,想到什么,怕忘記什么,都記在上面。大學生的記事本是醫療保險公司免費贈送的,名曰“大學時間安排”或“大學時間計劃”。
上面還有注冊須知、外出常識、醫藥衛生常識、假期安排、德國駐外使館地址、電話號碼等等。當然,也有日歷,供大學生寫上時間安排、上課課程,我覺得這種記事本是很實用、很有意思的。
德語中有一句俗語:成就來自科學地安排時間,這“科學安排時間”,就是充分利用時間,不讓一分一秒白白地過去。德國人對約會有不少習慣,或者說是規矩。首先,一般都得在一周前將邀請、約會的時間、地點、內容告訴對方,以便對方早作安排。其次,赴約會的人一般都須準時赴約。當然相差一二分鐘是可以的。但遲到lo分鐘以上,如不事先打電話通知,就是一種失禮。另外,如果早到10分鐘,也不是禮貌之舉,因為對方可能還未準備好,早到會使主人手忙腳亂的。有適逢隆冬,大學外事處處長邀我們幾個中國人赴一個家宴。由于我們把路上的時間估計錯了,結果看看表,離相約時間尚有10分鐘。于是我們在雪地里“輾轉”了近10分鐘,被迫欣賞了好幾分鐘雪景,到了時間才去敲主人家的門。
“科學安排時間”,就是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率。德國人開會,事先早就安排好,怎么開法,講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都有規定的時間。大家不遲到,會議準時開;在規定時間內講什么、研究什么,決定什么,計劃好的就做到。因為會后也安排好了其他事情,所以不完成也不行。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安排什么、計劃在什么時間內完成就盡力完成,使自己成了時間的主人。這樣的辦事效率當然就高了,
假如一個人不浪費一分一秒,在單位時間里又辦多的事,這樣的人怎么會沒有成就呢?
德國人、歐洲人恪守“時間概念”的典型證據,恐怕就是實行夏季時間:寧可把鐘表撥快l小時,也不把作息安排推遲1小時。這充分體現了人是時間的主人。但愿我們國內的“時間概念”也能伸展到“科學安排時間”上,“充分利用時間”上,“提高單位時間利用率”上。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